慢性浅表性胃炎

来源:个人图书馆-新用户9362OW5Z 2023-07-02 11:23:12

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从胃之生理病理出发,即生理上以降为顺,病理上因滞而病.

治疗上以通祛疾,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始终以“通降”二字为本、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此外,还始终重视气血及肝木在慢性胃病的影响。

1以降为顺:慢性胃炎病位主要在胃,而胃生理上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腑,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叶天士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由此,胃和的关键在于胃气润降;再者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胃肠这种“更虚更满”的特点就在于“降”,降则生化有源,出人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塑滞成病。故临床治疗慢性胃炎,应时刻注意胃以降为顺的生理特点。


【资料图】

2因滞而病:胃为传化之腑,只有保持舒畅通降之性,才能完成纳食传导之功。若邪气犯胃,使胃肠失去“更虚更满”之通降作用,胃气不降,则可见胃胀者,腹满胃皖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之胃病典型病理表现。再者胃失和降,脾亦从而不运,致使脾胃纳运相协、升降相因的功能失常气机塞滞,日久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气病及血,可见“湿阻”“食积"、“痰结"、“血瘀”等病理产物,从而加重病情,使病机复杂故在临床治疗上,必须抓住胃的病理特点“滞”这个字,注意“腑以通为补”的特性,始终以“通降”为其治疗总原则

3以通祛疾:从上述胃之生理病理特点,可知胃主纳,喜通利而恶塑滞,一旦得病,枢机不运,只人不出或少出,则无法再纳;只有胃气和降,睛气才能通畅,胃才能发挥其纳运的正常生理功能。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上始终着眼于“通”,以调畅气血,疏其塑滞,消其郁滞,并承胃腑下降之性,推陈出新,导引食浊瘀滞下降,给邪以出路:但通降并非一味单纯地通降攻泄,而是审因对症因势利导,注意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脏腑标本等,并遵循广义的通法,即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由于寒则凝而不行热则建而失降,伤阳者滞而不运,伤阴者涩而不行,所以慢性胃炎无论虚实寒热,内有郁滞是其共同特征,故治疗上或以补虚,或以祛实,或通补并用、标本兼顾,总以复其通降为要,以“通”为其治疗之本。

4重视气血: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且自古医家多认为“有胃气即生,无胃气即死”,再者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以上均说明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内气血的状况决定胃之强盛衰弱。慢性胃炎之致病因素不论是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还是冷热失常、劳倦过度等,均可使胃之气血功能异常而发病,且病久人络,而慢性胃炎一般病程较长,故常病及血分。因此,在治疗慢性胃炎时十分重视调理气血,认为胃病以气血调畅为要,通过调理气血,复其通降,使气行而助血来消散。然调气活血孰轻滞消而免生血瘀之变,又可因气孰重,往往要视患者具体病情而定,或调气以和血,或调血以和气

5疏调肝木: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强调胃与其他脏腑的生理病理关系,而其中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肝,土得木而达”、"土恶木也”说明肝气宣达则脾胃升降和顺,中焦气机顺畅,胃乃能受纳传化物;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则可见木郁土塑,而致脾胃功能失常。由于现今社会生活工作紧张,压力较大,情志因素对胃病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故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中,除始终以“通”为本,以气血为要外,还应注意调理肝木,以使全身气机疏畅,脾胃自安,升降复常。

(常用方药】

1.常用药物①理气活血通降:胃为多气多血之腑,以通降为顺,且久病可人络,故临床上治疗慢性胃炎除特别强调一个“降”字,以疏其塑塞,消其郁滞外,还应注意调理气血,从而达到气行血畅,常用药物有苏梗、香附、陈皮、积壳、大腹皮、香橡皮、佛手、炒五灵脂、生蒲黄、金铃子、延胡索、制乳香、制没药、刺猬皮、炒九香虫、桃仁、红花、丹参等。

②清热化湿:或因饮食结构改变,或因胃气郁滞日久,致火郁湿阻等,慢性胃炎患者以湿热者多见,故临床上治疗时可酌情加用清热化湿类药物,如川连、黄苓、山标、滑石、厚朴、荷梗、藿香佩兰、清半夏、茯苓等。

③疏肝解郁:由于情志因素在慢性胃必发病中影响日趋明显且脾胃之升降功能有赖肝气之条达,故临床上对于情志因素影响较明显者,可酌加疏肝理气之品,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常用药物有金铃子、延胡索、香附、柴胡、绿粤梅、八月札等。

④养阴益胃:胃喜润恶燥,且久病易耗伤胃阴,而致胃阴不足胃失润降,受纳失司。故临床治疗上,除防止过用辛燥之品劫胃阴外,可酌加滋养胃阴之类药物,如北沙参、麦冬、石解、乌梅、白方、芦根、甘草等。

⑤常用对药:枳壳与大腹皮行气消胀、利水消肿,香橼皮与佛手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紫苏梗与藿香梗行气止痛、消胀除满积实与全瓜萎破气消积、宽胸散结、润燥通便,旋覆花与广郁金行气降逆、化痰行水、下气散结,刺猬皮与九香虫祛瘀血、通滞气止痛止血,马尾连与吴茱黄清肝和胃、制酸降逆,木香、扁豆与砂仁健脾理气、醒脾开胃、和中止泻,山与黄苓清热解毒、泻火凉血,萆薢与晚蚕沙祛风湿、利关节、和胃降逆、利湿化迪,酒军与槟榔疏导化滞。

2.常用方剂

①加味香苏饮(黑苏饮):紫苏梗10g,香附10g,橘皮6g,枳壳10g,大腹皮10g,香橼皮10g,佛手10g,砂仁5,鸡内金5(炒)等用于胃病初起,而由情志不遂、胃气塑滞所致者,以胀为主。

②加味鸡内金散;鸡内金5,香橼皮10,砂仁10沉香2g,萝卜子10g,枳壳10g,全瓜蒌15,大腹皮10等多用于胃病初起,而由饮食不节所致,见消化不良者③金延香附汤:金铃子10g,延胡索粉5(冲),香附10,香橼皮5佛手5,陈皮10g,枳壳10g,大腹皮10g,左金丸5g煅瓦楞10g,炒桅子10等。用于胃病胃院胀痛之气血瘀阻型,以痛为主,痛有定处如针刺。

④猬皮香虫汤:炙刺猬皮5,炒九香虫5,炒五灵脂5延胡索5金铃子10g,制乳香、制没药各3,香橼10g,佛手5g,香附10g等。用于胃病之血瘀人络型,胃痛不胀,刺痛难忍,食后为甚,呕而或便血者。

⑤黄芪建中汤: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高良姜10g,大枣5,金铃子10g,延胡索10g,香橼皮10g,始糖(冲)30g。用于胃病脾胃虚寒型。

⑥加减益胃汤:北沙参10g,麦冬10g,石斛,丹参15,白芍15,香附6g,金铃子10g,甘草6g等。用于胃病胃阴不足型,见胃院隐痛、灼热心烦、口燥咽千等阴虚内热症状。

上一篇 : 环球快消息!与魔共寝全文免费阅读(与魔共寝的日子)

下一篇 : 最后一页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