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如春,温暖如春,阳光普照这些词都是如今昆明的代名词,如果再让你再去描述这座城市,大概你还有更多的词语可以述说,这些都是时光沉淀下来的精神内核与印记,往往洒落在过去的每一寸土地,一砖一瓦,一街一道,那一次的驻足,那一次的停留
【资料图】
时间回到1983年,那一年的昆明,不紧不慢的繁衍着自己的烟火气息
家用电器铺
修鞋匠
如今的鞋匠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居多,图中的鞋匠是一个小伙子,几十年之后可能见到的就是他
回族饭店
修车铺
景星文艺茶室,位于老城区,茶室里面的说书人,一盏茶,一张凳一个说不完的故事,人们一边一品茶,此时讲的是《严海斗》,那时候的景星街还不是花鸟市场,如果你听到欢乐的笑声,那大概就是源自于这里了,很多人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来这里听说书人讲故事,喝早茶
▽
景星文艺茶室
喝茶人
说书人
满屋的喝茶人
屋里屋外坐满了人,人们都听得很入迷,时不时的笑声隔得很远都能听见,桌上除了茶杯就是一条条叶子烟
在翠湖公园里的耍猴人,四周围满了人,猴子在主人的指挥下做出各种动作,手上的锣盘一敲,大家的目光会更加集聚在他身上,表演完了之后,大家是不是会给钱呢
音乐一角
除了喝早茶,那时的老年人还喜欢拉二胡玩音乐,在街道的某一角办起“音乐交流会”,饶有兴趣的演奏上一曲,听曲的人会越来越多
早上赶集的人也很多,路边的商贩的生意总是很好
路边的水果摊
蔬菜摊
挑选蔬菜的客人
塘子巷的一家商铺,售卖着烟酒
海埂马车
海埂的马车,在那时算是必不可少的一种交通工具,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游客的一种乘车模式,用来体验当地人的生活
偌大的马路,宽敞的广场上只有两辆自行车
圆通寺,位于昆明市区内的圆通街,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已有1200多年的建寺历史,
寺庙内的假山
烟雾弥漫的烧香炉
寺院内景
寺庙内一座亭子
圆通宝殿
对很多人来说,圆通寺是来了昆明必拜的灵验寺庙。每逢腊八节,圆通寺还会免费布粥,很多人都会起得很早,来圆通寺排队,为了这一碗腊八粥,进入寺院越向里走,地势越低,是罕见的“倒坡寺”
顺城综合市场
顺城街,那时已经有了市中心繁华的模样,越往里人越多,街道周围总有各种热闹新鲜事,有沿街的小摊,有新店的开业,还有悬挂在栅栏上、在墙上的新闻
搬运货物的工人
沿街的商贩
一条扁担,两头悬挂着背篓,里面装满瓜果蔬菜,走到哪儿,累了就在此歇脚,就是一个临时摊位了,竹编的草帽使他们遮风避雨的行头
临街的房子与路人
气功站
水果摊
猪肉铺
新店开业
新开的一家店铺,售卖着各种电器,引来了不少人的驻足观望,在那时家里能有一个收音机也算是挺满足的了
张贴的新闻事件
电子设备在那个时候还没有流行,很多新闻事件一般都是张贴在街道的墙上或者是栅栏上,无论男女老少、走路的、骑车的都会停下来,靠拢看,回家了还能变成饭后茶余的谈资,那时的衣服颜色大概也就蓝色和绿色,耐脏,实用
昆明街道的河边
沿街最多吃的就是米线铺,所谓的云南米线,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路边的米线摊
站着吃米线的路人
米线摊的价格实惠,而且量足,是很多来往行人的首选,一张桌子旁能够站好几个人,那时的摊位基本上是没有位置可以坐的,大家都是站着吃饭
除了赶集,1983年的翠湖公园也是昆明人非常爱去的一个地方,深受小朋友的喜爱,每个游乐设施旁边总是围满了父母
水上龙舟
旋转椅
能在公园玩游乐设施,对于80年代初的小朋友的来说已经是非常满足的事情了
翠湖里划船
公园一角
除了去公园玩耍,那时的小孩还有一个最爱的爱好就是去野泳,三五成群,直接下水
野泳的小孩
湖水没过了半腰
街道一角
电影广告牌
那年如果是去约会,除了逛公园,去看电影应该算是最浪漫的事情了
冷饮甜品店
1983年的昆明市交通图,还是大家记忆中的线路吗
最普通,最平淡的市井生活,往往是这座城的最真实的内在,早上喝早茶,赶早市,挑选新鲜的瓜果蔬菜拿去沿街售卖,一条长长的扁担悬挂着一家人的重担,走起路来,扁担一上一下的跳动,累了就歇息,看看沿街新开的店铺,有什么热闹都会凑过去看看,看别人,也是看自己
每个人心中都有对生活无限的向往,而这些1983年的照片恰恰收纳了这些瞬间,时过境迁,如今的昆明已经变成了一座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
上一篇 : 网络上的土狗是什么意思 土狗网络用语什么意思
下一篇 : 最后一页